问需于民要“真、实、常、行”
特邀评论员
近日,我市媒体“问需于民解难题”专栏引发广泛关注。炕头听民声、台账解矛盾、光伏添动力……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恰是关乎群众冷暖的“大事”,生动诠释了“问需于民”的深刻内涵。
这道考题,考验着每一位干部的智慧和担当。在我市的实践中,我们看到了破题之道。镇西堡镇的田埂“诸葛会”,让红薯产业焕发新生机;振兴镇的“断水之苦”,催生投资260万元的管网改造工程;调兵山市的“地毯式”排查,换来投诉量下降40%。这些成效证明:唯有真问、实问,方能获得实效。
市委、市政府始终将“惠民生”作为第一追求。主要领导轻车简从,坐农家凳、说家常话,以“乡土气”换“真心话”,为全市干部树立标杆。领导嘱咐言犹在耳,要“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让群众“金点子”成为发展“金钥匙”。
但也要清醒看到,仍有部分干部固守“我要干什么”的思维定式,忽视“群众要什么”的真实诉求,“拍脑袋决策”依然存在。破解这一困境,需要牢牢把握“真、实、常、行”四字要诀。
“真”是核心。要怀真情、听真话、办真事。柏榆镇干部在“炕头会”上了解到鸡心果销售困境后,立即启动“鹿城联盟”助农直播,用真情实意化解农民忧愁。这说明,只有真正拆除“心墙”,才能打开“话匣”,赢得信任。
“实”是关键。要作风实、方法实、效果实。双庙子镇干部听到群众反映“老少无处去、议事无场所”后,经过3个月精心筹备,建成集多项功能于一体的党群服务中心。这个“一站式”服务平台,正是务实作风的生动体现。
“常”是保障。要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鴜鹭树镇创新实施“路长制+网格化”机制,精心勾勒“四美”乡村新貌,走出人居环境蝶变新路。这表明,只有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让美好景象常驻常新。
“行”是担当。要尽快办、好好办、给回音。凉泉镇党委面对留守儿童困境,创新“织网架桥”帮扶机制,让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都能得到精准关怀。这种“有一双手及时伸出、一颗心相伴左右”的担当,正是“行”的最佳注解。
这条从“身入”到“心入”再到“行入”的完整链条,要求我们将“问需于民”内化为价值追求。当干部不再视其为任务,而是自觉行动时,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畅通。
新征程上,我们要多去群众的“家门口”坐一坐,多到田间地头聊一聊,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大事”,把群众的“期盼”变成“行动”。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成为铁岭广大干部的习惯和责任时,必将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让新时代的群众路线在铁岭大地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