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也是“财富”
小时候生活在一个极度贫穷的山村。记得左邻右舍都靠在山上利用开垦的梯田种玉米等为生。种植的作物主要用于自家度日,与经济无关。家庭开支主要靠上山刨药材和抓蝎子换钱维持。一个30多岁的光棍大叔是村里最穷的人,不愿干农活还好吃懒作,不受待见。在穷到见底儿、命都要不保的困窘下,光棍大叔突发奇想、痛定思痛,在自己家两亩多土地上种植药材,在家里装玉米的大缸中养殖蝎子。一年多后成了全村最富的户,还成了脱贫致富带头人。
光棍大叔的故事,后来成了村里老人们常念叨的“穷则思变”的活教材。他用两亩地和一口缸改写命运的关键,原来穷到极致时,敢换个活法,就能把“穷底子”变成倒逼创新的“催化剂”。
这道理放到城市发展上,其实异曲同工。我们铁岭,提起它总会想到“农业大市”“经济增速偏缓”“全省倒数”“穷地方”的标签,仿佛地域的“穷”或“落后”成了发展的紧箍咒。可细想,铁岭真的缺“本钱”吗?它有黑土地孕育的优质农产品,是全国闻名的“粮仓”;有扎根民间的二人转、小品文化,是刻在骨子里的“欢乐基因”;更有广袤的乡村风光和淳朴的民俗风情,藏着文旅融合的无限可能。这些“家底”,从来不是制约,只是或许被一些固化的发展思路框住了。
倘若能像光棍大叔一样“痛定思痛”,打破“只能靠传统吃饭”的惯性思维,换条赛道闯一闯,结果或许大不一样。比如,把“粮仓”变成“美食IP”,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让“铁岭味道”通过电商走向全国;把“欢乐基因”变成“文旅引擎”,不只是让小品演员走出去,更要把观众请进来,建二人转小镇、搞民俗体验园,让游客来了能看、能玩、能带走“欢乐周边”;甚至可以借着数字经济的东风,让乡村美景通过直播“出圈”,让老手艺通过文创“焕新”。
经济落后从来不是“定局”,而是倒逼转型的“考题”。就像光棍大叔,敢把玉米缸改成蝎池,敢在种惯了玉米的地里栽药材,靠的是“不想再穷下去”的决心和“换条路试试”的勇气。铁岭若能卸下“落后”的心理包袱,把地域特色变成创新支点,把思想解放变成行动指南,未必不能从“传统农业市”蜕变成“特色产业城”,让“旧貌换新颜”不只是愿景,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实效。
说到底,穷也好,经济滞后也罢,从来不是制约发展的“死结”。真正的“财富”,藏在敢破敢立的思路里,躲在痛下决心的行动中。只要方向对了,脚步不停,再贫瘠的土地也能长出金疙瘩,再沉寂的城市也能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