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最后一公里”成为优势
在铁岭这片土地上,“最后一公里”既是检验政策落地见效的试金石,更是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这“最后一公里”,既包含干部作风的“最后一公里”、民生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也涵盖项目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企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只有精准破解这些领域的痛点堵点,才能将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干部作风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关键。针对部分干部存在的担当不足、执行不力等问题,铁岭市创新建立“提级督办”机制,2024年累计督办1300多件群众诉求,推动解决房产证办理等一批“老大难”问题。选派近百名金融助理下沉乡镇,将数字普惠金融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用“脚力”丈量民生温度。这种“干部多跑腿、群众少跑路”的转变,让政策执行从“最后一公里”升级为“最优一公里”。
民生领域的“最后一公里”是检验发展成色的试金石。铁岭市聚焦教育医疗等群众关切,近五年投入资金改善24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新建改建幼儿园75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2.3%。在医疗领域,通过优化门诊报销比例、推动分级诊疗,大幅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大医院就诊高峰现象明显缓解。更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寄递物流体系的建设,正重塑城乡流通格局,使农产品出山时间大幅缩短,消费品下乡成本明显降低,真正实现“山货变网货、农房变商铺”。
项目建设的“最后一公里”往往卡在审批流程和要素保障上。铁岭市深入开展综合窗口改革,全市各级各类政务(便民)服务办事窗口总量压减55.36%,“一窗”办理率达到90%以上。致力于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零跑腿”,近700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网上“全程网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在产业项目上,邮政乡镇中心局的建成,打通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肠梗阻”;140余家企业入驻农产品加工园区,带动10万余个农户增收,形成“种养-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特别是数字经济领域,铁岭通过大数据赋能实体,让传统企业营收实现翻倍增长。
中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突出表现在融资难和技术弱。铁岭银行创新推出“铁银金融”产品,运用大数据为养殖户刘海波发放50万元信用贷款,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局。在技术创新方面,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引入相关企业,形成专用汽车、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填补了产业链空白。更值得关注的是,截至目前,全市雏鹰瞪羚企业143家,展现出强劲的创新活力。
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铁岭正以系统思维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在干部层面,建立“承诺诉求清单”和“回头看”机制,确保政策执行不打折扣;在民生领域,推进“花+树”关爱工程和数字教育工程,让发展成果更可感可知;在产业领域,实施产业布局调整,打造10个特色产业集群;在企业服务上,构建“纪检+督查+职能部门”协同机制,协调解决各类营商环境问题,为企业发展解困助力。等等,种种管用政策措施的不断推出,“最后一公里”已然不再是前进路上的羁绊。
当“最后一公里”不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当“最后一公里”这一短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跳板、长板、优势,铁岭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必将在东北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从干部到群众,从项目到企业,从城镇到农村,从集体到个人,每个“最后一公里”的突破,都在为全面振兴积聚力量,让铁岭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