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没事找事”
“没事找事”常被视作添乱,但对我市各级干部而言,这四个字应成为履职的“方法论”:找的是群众急难愁盼的“心事”,是发展堵点难点的“要事”,是改革攻坚突破的“新事”。当前,铁岭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个别干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惰性思维,恰是阻碍前行的“绊脚石”。
看看身边:上了岁数的老人抱怨“养老金认证跑断腿”,窗口单位却守着“线上流程太复杂”的旧规,没想过主动上门帮一把;乡村振兴中,有的村镇守着优质农产品资源,却等客上门、靠天吃饭,鲜少有人主动跑市场、找销路,让“铁岭特产”困在田间地头;园区企业反映物流成本高,相关部门只当“传声筒”,没想着牵头协调物流企业、整合运输需求,让政策红利卡在“最后一公里”。这些“等靠要”的状态,看似没出乱子,实则拖慢了发展脚步,凉了群众和企业的心。
“没事找事”,要在民生小事里“找牵挂”。老百姓的诉求不会自动变成工作清单,需要干部主动“上门问需”。就像有的乡镇干部,发现农村独居老人做饭难,没等上级部署,就牵头搞起暖心服务,协调志愿者送餐,这便是把“没事”当“有事”办的担当。民生工作不怕小,就怕“看不见”“懒得管”,主动俯下身听、沉下心做,才能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没事找事”,更要在发展大局中“找突破”。面对产业升级、项目建设的硬骨头,等政策、看风向只会错失机遇。有的县区满足于“完成年度指标”,推推动动、不推不动;有的县区却主动对接科研院所和相关部门,主动谋划推动产业链延伸。两种态度,高下立判。发展如逆水行舟,唯有主动找项目、找思路、找伙伴,才能把“潜力”变成“实力”。
当然,“找事”不是瞎折腾,核心是“干成事”。这需要领导干部既要有“逢山开路”的闯劲,也要有“绣花功夫”的细劲。遇到矛盾不回避,碰到难题不绕道,像解数学题一样拆解问题:企业缺资金,就对接金融机构搞“银企对接会”;乡村缺人才,就琢磨“乡贤回流”政策;民生有短板,就列清单、定节点、抓落实。
如今的铁岭,正需要一股子“没事找事”的精气神。少些“稳坐钓鱼台”的懈怠,多些“事事放心不下”的责任;少些“等指令再行动”的被动,多些“不等不靠谋发展”的主动。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时代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让实干担当成为铁岭干部最鲜明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