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人看晋城:行走太行 照见辽西
七月的晋城,像一卷被太行山风徐徐摊开的古画。当我随“2025文旅高质量 站长看晋城”的队伍穿行于这方山河之间,清凉的风,“晋善晋美”的人文与自然景致,以及宋金与辽金的文化的时空互文,在我的脑海中不断涌现。
玉皇庙二十八宿彩塑的衣袂似乎仍在眼前翻飞,王莽岭的云海在脚下无声奔涌。立于锡崖沟壁立千仞的挂壁公路之侧,触摸高平中庙村石墙的温度,凝视铁佛寺二十四诸天凝固的惊雷之势,皇城相府《再回相府》的灯火在夜色里流淌成河——一种熟悉感如藤蔓缠绕心头。
这熟悉,并非景物相似,而是文化血脉在深处隐秘的共振。太行山陉锁钥之地的晋城,与山海之间辽西走廊的故乡辽宁,在历史的经纬上,竟有如此深邃的回响。
晋城之行,是一次向中华文明腹地的虔诚叩访。玉皇庙元代彩塑二十八宿,衣纹流转间是星辰坠入凡尘的永恒瞬间,那份线条的张力与气韵,竟让我瞬间魂飞辽西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内七尊辽代巨佛的沉静,同样以木石承载着信仰的磅礴重量。
大阳古镇震天的锣鼓与飞溅的铁花,是黄河农耕血脉的炽热喷薄,这喧腾的生命力,何尝不与辽西大地上高亢的二人转、粗犷的海城高跷遥相呼应?同为烟火人间,共此慷慨欢歌。
太行绝险,锻造了晋城风骨。王莽岭的嶙峋脊线刺破青天,锡崖沟挂壁公路则如一首镌刻在绝壁上的壮烈史诗。村民三代人、三十年,以血肉之躯在垂直崖壁上凿通生路。这愚公移山般的坚韧,这向死而生的太行精神,猛烈撞击着我的胸膛。
刹那间,眼前浮现的是辽西走廊上另一条“通天路”——辽宁锦州北镇医巫闾山那蜿蜒于峭壁的古老石径,同样承载着闯关东先民的血泪足迹。山海关的雄峙与闾山的险峻,共同铸就了这条沟通关内外的咽喉要道。行走其上,仿佛能听见历史深处车轮的辚辚回响,那是中原的粟黍与关外的皮货在辽西走廊上千年不息的交换,是农耕的犁铧与游牧的马鞍在此碰撞融合的壮阔和声。
最令人动容的,是那些从历史深处走来,又在当代重焕光彩的古老遗存。高平中庙村,炎帝庙的肃穆古意与新农居的勃勃生机奇妙共生;喜镇苏庄,明清院落群在活化利用中低吟着往昔的富庶风流。
这不正是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范本?它如明灯照亮前路,为辽西走廊上的兴城古城、朝阳南北塔群的保护与重生,提供了可资镜鉴的晋城智慧——让古建筑不只是沉默的标本,而成为流淌着现代生活韵律的“生命场”。
当踏入高平铁佛寺那方幽暗的殿堂,二十四诸天明代彩塑骤然撞入眼帘。怒目金刚的威猛仿佛能劈开混沌,低眉菩萨的悲悯足以抚平世间一切褶皱。
这摄人心魄的力量,瞬间打通了时空的阻隔,让我仿佛置身义县奉国寺大雄殿内。辽代七佛那穿越千年的沉静凝视,与眼前明塑的飞扬神采,虽隔数百年风烟,却共享着同一种源于中华大地的雕塑魂魄——那是工匠以泥胎木骨,将信仰与敬畏熔铸成的永恒丰碑。晋东南的匠心与辽西走廊的巧艺,在此刻完成了跨越山河的精神对望。
皇城相府的气象万千,将晋城之行推向了高潮。晨曦中庄重的开城仪式,旌旗猎猎,鼓角相闻,瞬间将人拉回陈氏家族辅弼帝业的显赫时空;夜幕下《再回相府》的沉浸光影,则以现代之笔,饱蘸深情地续写着庭院深深里的离合悲欢。郭峪古堡的城垣箭楼,蟒河峡谷的碧水幽潭,九女仙湖的烟波浩渺,无不诉说着这片土地深厚的文脉与灵动的自然。
这“活化”历史的磅礴手笔,在我心中激荡起关于辽西文化走廊未来的无限遐思:兴城古城的巍巍城墙,是否也能在沉浸式演绎中重现袁崇焕镇守辽东的凛然浩气?牛河梁红山女神那神秘微笑笼罩的祭坛圣地,能否以更富创意的形式,向世人诉说五千年前中华文明晨曦初绽的辉煌?皇城相府的光芒,正为辽西的文旅融合之路点亮了一盏引航灯。
六日晋城,步履匆匆,心潮难平。从玉皇庙的星宿到铁佛寺的诸天,从锡崖沟的绝壁到皇城相府的深院,每一次驻足,都是一次文化基因的辨认与唤醒。太行山陉的晋城与辽西走廊,虽山河遥望,却共享着中华文明最深邃的密码:共享“走廊”的宿命与荣光。
晋城扼守太行陉,是中原踏入三晋的门户;辽西走廊依山傍海,是沟通关内外的咽喉要道。两者皆是文明碰撞、交融、衍生的熔炉。宣传的妙笔,应共同讲述这“走廊上的文明交响”——晋城古堡群(皇城相府、郭峪)的森严壁垒,与辽西兴城古城、北镇庙的雄关气象,恰可联袂谱写一部“中华古建(堡)的南北二重奏”,让世人听见砖石木瓦间回响的营造智慧与家国情怀。
我们共享文明源头的圣火。晋东南高平,炎帝稼穑的传说世代相传;辽西牛河梁,红山女神像默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这是深植于民族血脉的“双源记忆”。两地联手,足以策划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之源对话”,用考古实证与神话传说共同夯实我们最深层的文化自信。
我们更应共创文旅联动的未来。让晋城太行古堡的厚重、冶铁技艺的传承,与辽西红山文化的探秘、辽金历史的钩沉、滨海长城的风情深度交织。一条“穿越太行·溯源辽西”的文化探寻之旅,足以吸引渴望精神深度的行者,在行走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统一。晋城民宿活化古村的经验,更是辽西乡村文化振兴的他山之石。
离开九女仙湖的那天,阳光透着薄雾,轻笼湖面。丹霞赤壁倒映水中,宛如大地炽热的心跳。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辽西走廊努鲁尔虎山的秋色,同样浓烈似火。山不同形,水不同源,然而那赤诚,那坚韧,那对脚下土地深沉的热爱与守护,何其相似!太行山的风,终将吹过辽西走廊的田野。晋城六日,不是旅程的终点,而是一条更宽广的文化协作之路的起点。
作为文化信使,我愿倾力搭建这座无形的桥,让太行山陉的古风,与辽西走廊的海韵,在新时代的叙事里激荡出更加雄浑壮丽的中华和声。这文明的江河,终将在我们共同的守护与传扬中,奔向更浩瀚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