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振兴新突破"生态攻坚三箭齐发:钢铁减排+碧水保卫+社会共治
4月10日,辽宁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振兴新突破决胜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八场,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就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重点通报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不达标断面水质攻坚、社会监督员制度创新等三大攻坚行动成效。发布会上,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处处长田博,省生态环境厅大气环境处副处长张扬,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执法局副局长杨光回答记者提问。
钢铁减排纵深推进绿色发展动能强劲
针对钢铁行业大气污染问题,辽宁实施"真金白银+技术帮扶"双轮驱动。全省累计投入358.77亿元,完成1387个超低排放改造项目,粗钢产能7245万吨完成全流程或阶段性改造,占在产企业89.8%。通过争取中央专项资金11.12亿元,对改造项目给予30%补助,激发企业改造动力。创新实施环保绩效分级管理,培育鞍钢鲅鱼圈分公司成为全省首家A级钢铁企业,享受重污染天气应急豁免政策,形成"减排提效"良性循环。
碧水保卫精准发力水质提升成效显著
面对2个未达标国考断面,辽宁实施"一河一策"攻坚方案,锁定沈阳蒲河等20个重点河段,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创新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修订《辽宁省河流断面水质激励补偿办法》,增加总氮考核指标,实行上下游双向补偿,调动全流域治污积极性。同步推进9445个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98.4%,构建"排查-溯源-整治"全链条监管体系。2024年,150个国考断面优良水质占比达90%,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
社会监督创新实践执法效能提质增效
全省首创"五员一体"社会监督模式,选聘432名监督员覆盖人大、政协、企业、群众等群体。监督员全年参与执法808次、信访处理246次,提出105条建议,化身"联络员"搭建政企沟通桥梁,"指导员"助力企业合规经营,"护航员"规范执法流程,"宣传员"普法入企惠民。该机制有效破解"执法不透明、企业诉求不畅"难题,推动营商环境优化与生态保护协同共进,相关经验获生态环境部推广。
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表示,下一步将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主线,锚定"十四五"收官目标,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深化社会共治机制,为辽宁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生态保障,让绿色发展底色更加鲜明。(文:杨海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