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委员赵延坤:加强扶持辽宁省基础教育学校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贯通培养
拔尖创新人才作为一种新的人才类型,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家不断提升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从多个方面着力培养必需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然而,系统完善的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体系尚未全面形成,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仍存在诸多挑战。
在政协辽宁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省政协委员赵延坤针对辽宁省基础教育学校实施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贯通培养提出了建设性建议。赵延坤指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符合特殊少年儿童的特殊教育需要,这不仅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更是对教育公平的高质量诠释。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不同学段学校的协同探索与贯通培养,以连贯性挖掘和发展学生的潜能。
赵延坤在提案中详细分析了当前辽宁省内基础教育学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他提到,尽管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创新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各学段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缺乏有机统一,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此外,校际合作不够深入,优质教育资源未能实现有效共享,教师队伍建设也有待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赵延坤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他强调,首先要进一步加强理念引领和舆论引导,转变公众对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认识误区,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政府应牵头出台相关政策文件,明确培养目标、基本原则、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为全省基础教育学校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导。
同时,赵延坤还建议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贯通培养的试点机制,选择已经取得突出育人成效的学校作为试点,给予更大的自主权,以发挥其探索性和示范性作用。此外,加强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础教育事业,并健全教师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最后,赵延坤提出应探索建立多元化的识别甄选机制,注重对学生能力、志趣和体力等方面的综合考查评价,以确保拔尖创新人才的精准识才与精准施教。他特别提到,应加强高中阶段与高校的衔接,探索建立人才培养直通车制度,为拔尖创新人才的连续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赵延坤的提案引起了与会委员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加强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贯通培养体系建设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推进。